利益。
你说是人心冷漠了吗?
可我们的内心渴望温暖,渴望来自于社会的温暖,并且我们也愿意在遇到困难时施以援手。
可是现实的残酷让我们不得不遵循“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因为行好习善是需要能力的。
这个社会变得异常冷漠是从路遇老人摔倒扶不扶从以前的顺理成章的肯定变成一个全民讨论的社会问题开始的。
大概是四五年前一个冬天的傍晚,天色已晚,我在进小区时看到前方有一位老人在下单元门口的楼梯时摔倒在地,拐杖掉落一旁,我很想过去扶她起来,可是想想银行卡里面的余额随即打消了念头。
路过好几个邻居没有人敢去扶她,但我想他们和我一样内心都期盼着老人的子女能够及时出现。
因为,没有人愿意承担没必要的风险。
大家都怕被讹。
可是为什么会被讹呢?
因为在当事人的眼中,利益大于道德。
就这么简单。
为了钱,我们越来越不要脸了。哪管什么公序良俗,哪管什么社会评价,我们做人做事的底线从道德降至法律,只要不犯法就是我们的底线。
大家再看到社会越来越冷漠的现状时无不痛心疾首扼腕叹息,谴责声不绝于耳。可是细想一下,我们口中的冷漠的别人,在谈起类似话题时,我们也恰恰是他们口中的冷漠的别人。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归根结底还是价值观的问题。
价值观主导者人们的行为。而价值观为什么发生改变?因为生活节奏太快,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整个社会进入高效的快餐节奏,我们没有时间去管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更何况很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事情是需要承担相关的风险的,我们承担不起,我们不愿意给自己惹麻烦。
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一个衡量标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我们不再觉得助人为乐是一种荣耀,反而感觉这个词冒着一股子傻气。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快到天翻地覆,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然而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脚步凌乱,没有跟上物质文明的节奏,思想意识在过去的集体主义和现在的个人主义以及利己主义之间没有足够的过渡时间,从某个角度来说,社会制度尚且不够完善,对于很多社会矛盾的处理显现出的结果令人失望,导致人们承担不起乐善好施带来的风险。
当人与人之间只讲利益的时候,谁还敢奢谈人情?
根据咨询公司Metals Focus的初步估计,这意味着印度的黄金进口量约为131吨,按数量计算,这是有史以来第六高的进口总量。
印度政府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按美元计算,印度8月份的黄金进口量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达到100.6亿美元。
当价值判断的标准唯金钱论时,谁还会坚守道德底线?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鲁迅的那首诗: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没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更没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义士,只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俗士。
我们都是俗士,俗世凡人带着俗不可耐又无可奈何的气息,我们不想这样,但却变成了这样。文天祥说: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可我们山河无恙却倍感惶恐,因为我们有容身之所却无容心之处。
我们没了信仰。
我们的信仰漂浮在云端,双脚陷进现实的泥沼中双手够不到信仰。
我们变成了金钱的奴隶。
我们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
人,除了身体疾病带来的痛苦,其他的一切痛苦都是由价值观而来。
高效发展的社会必然会出现道德感的撕裂。
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的良性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不知道要多久。最后总能够自洽。
只是我们正好处于撕裂的中心,让人好不寒心。
期待有一天能好起来,但这个周期太长,我们这代人怕是等不到了,只能靠着回忆温暖一下冷漠的心,还好,至少我们有过温暖的曾经。
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呢?
救救孩子吧,他们不应该生活在情感如荒漠的社会里!
以刘亮程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文章吧: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他们的生命里杠杆炒股怎样快速,孤独地过冬。